什么是爬行敏感期?| 感统词典

惠心千爱智慧    感统科普    什么是爬行敏感期?| 感统词典

 

 
 

正文

 

 

幼儿的各个成长敏感期都是属于生命自我完善本能的自我刺激行为,它是基于内在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,呈现出的为了满足身体感觉刺激的需要,而在某个时期重复的某种行为。

 

成长敏感期有很多,包括口腔敏感期、抓握敏感期、语言敏感期、爬行敏感期、人际交往敏感期、手部敏感期、粗动作发展敏感期、视觉追踪敏感期、听觉敏感期、五指分化敏感期、注意细小事物敏感期……等。

 

每过渡好一个敏感期,意味着大脑又连结了一片新网络,孩子身上又具备了一种新的能力。

 

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爬行敏感期。

 

 

 

爬行敏感期出现的时间

 

 

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七个月左右开始爬行,出生之后按照惠心千爱的感统理论养孩子,满足各个成长敏感期,到了六个月左右孩子就会开始爬行,甚至有的人会更早。

 

目前最早的案例是四个月开始爬行。

 

如果婴幼儿时期该爬却没有爬,或爬不够,那么生命会在自认为合适的时间自我弥补,不论那个合适的时间是出现在2、3岁,还是7、8岁。

 

当孩子长大后才在弥补爬行敏感期的行为时,他们的“爬行”动作就会变得多样起来。

 

 

 

爬行敏感期的行为有哪些

 

 

包括喜欢在地上滚来滚去、爬来爬去、躺来躺去,喜欢钻桌子椅子底下,喜欢跪着走路,喜欢模仿军人匍匐前进,

 

喜欢爬上爬下,喜欢四肢悬吊,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,喜欢玩摔跤游戏或表演摔跤,做任何动作最终总是喜欢贴到地上去。

 

 

 

爬行敏感期的重要性

 

 

爬行能促进大脑双侧功能区的分化完成。

 

爬行不足的孩子容易造成大脑双侧分化不全,大脑常常模糊而混乱地指挥身体,造成孩子低效能的使用身体——身体大片用力来执行某一个小动作。

 

例如,孩子在写字或画画时,头、颈、肩、手臂甚至嘴巴都一起用力地紧绷,身体很快就没力气了。

 

爬行能锻炼到孩子颈部的肌肉和骨骼,让颈肌和颈椎能更强而有力地支撑孩子的头部,并以挺直的姿势传送内部血管和神经管道的营养和信息,提供脑部足量的养分和氧气。

 

这样,孩子在上课时就不容易老觉得脖子酸而用手撑着下巴,或是把头趴在桌上,或是上课容易打瞌睡。

 

孩子爬行的时候,因为身体位置较低,想要有更宽的视野就必须把头仰起,眼球会随着目标物上下左右转动,眼肌因此得到锻炼,孩子才能在三、四岁的时候发展出成熟的视觉聚焦能力,读书的时候才不容易跳行跳字。

 

而仰头的动作刚好刺激到脑干部位前庭的位置,前庭感官也会因此而较顺利发展,未来视觉空间感能够发展得更好,较不容易出现写反字(例如:6和9,“人”和“入”不分)的现象。

 

爬行能够增强孩子的肌肉张力和骨骼支撑力,同时锻炼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。

 

没经过爬行就直接走路,并且走路后跑、跳、滚、旋转等大动作较少的孩子,基本上会出现学习困难,如读书跳行漏字、写字慢、写字丑、上课坐不住、不专心、学不会等。

 

 

 

孩子要爬多久才够

 

 

一般而言,从7个月开始爬的孩子,需要爬到12个月过后才能完成大脑功能区的分化。

 

但是,大脑功能区的执行能力在1岁后仍需要继续强化。

 

因此,建议1岁之后的孩子还需继续爬行到1岁半。

 

 

 

家长错误的做法

 

 

例如:家长整天把孩子抱在手上,家长觉得地上脏、地太凉、穿太多不好爬,脱了又怕感冒,不让孩子下地爬,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爬高下低等。

 

 

 

孩子出现爬行敏感期时,家长要如何做

 

 

爬行对大脑发育非常重要,家长要帮助孩子满足爬行敏感期的发展需求。

 

很多孩子经过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之后,敏感期重现。

 

爬行敏感期的重现特别珍贵,家长必须正确理解并且在安全、礼貌的原则下,尽量满足孩子的爬行敏感期行为。

 

学习感觉统合,了解感觉统合,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,给孩子“有能力的爱”。

 

请举手之劳传播正确的感觉统合观念,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!

2024年1月9日
浏览量:0